广东罗郭佐历史罗侯王罗郭佐得道被封神,受万人敬仰,千秋香火,已经不分谁的祖宗了。廉江罗氏三大族都去拜祭,当然外人也可以拜,是这回事吗?据《广东通志》(清同治三年版)记载,罗侯王的爷爷叫罗廷玉,宋朝时被任命为石城府主簿,举家从福建莆田亚美巷南迁到廉江。父亲叫罗嗣宗,曾任石城府知县,多次为民向朝廷请命,造福百姓,颇有声望。 罗侯王自小聪明好学,善诗赋,精武艺,承袭父辈遗愿,在军中磨练成长。在平定海盗时立了大功,被提拔为朝列大夫、化州路总管,后来又做了广州路总管,肩负起辖地的大小军政事务。他勤于政事军务,大公无私、忠国爱民,深受百姓爱戴赞扬。 罗侯王庙位于麻斜街,宋末时元兵一路南下,南方地区战乱纷起,社会动荡,军用粮饷征集和运输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公元1342年,罗侯王在一次护运粮饷到海北(现北部湾一带)的途中,遭遇贼寇偷袭,不幸遇难,葬于廉江市车板镇上山猪表村。罗侯王的大儿子罗震(敦武校尉,化州领军总管)同时战亡。罗侯王的二儿子罗奇,继承父亲的遗志,任化州路判官,之后任奉政大夫、雷州路同知,在奉命平定周边山区叛乱时阵亡。罗奇的儿子,也就是罗侯王的孙子罗元珪在营救父亲时又不幸牺牲。罗元珪的儿子,也就是罗侯王的重孙罗仕显,在先辈履职过的廉州路任同知,公元1349年在高、化、琼、廉郡(古代行政建制,比县大)官兵奉命联合围剿海寇的战斗中牺牲于石蠼港(现海口市),年仅39岁。 罗侯王一家四代五人,先后不幸以身殉国,节操高尚,被后人敬尊为“罗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