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针灸的那些事(二)
 
针和灸
 
针和灸,是两种不同的疗法,但两者有共同的理论基石,并称为针灸疗法。
 
针刺术和灸疗法的起源
 
针刺术的起源
 
我国古籍中记载“以石治病”的甚多,《左传》《管子》《山海经》《战国策》《韩非子》《史记》《淮南子》等中都有提及。如:《左传》襄公二十年条有“美疢不如恶石”,《山海经。东山经》有“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这“石”、“箴石”,据晋人郣璞注释,“可以为砥针,治痈肿者。“清人郝懿行在《山海经笺疏》注解:“砥当为砭字之误,《南史 •王僧孺传》引注,可以为砭针是也。”最早的医典《黄帝内经》,也有一段关于以砭石的记载:“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痛疡,其治宜砭石。”(《素问•异法方宜论》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谓:“砭,以石刺病也”。
 
以上这些记载表明早期的针刺是以砭石开始的。考古文物也证明这种“石针”的确存在。1963 年,在内蒙古多伦旗头道洼出士一枚经过磨制的石针,长度为4.5厘米,一端呈四棱形锋端,可用来刺扎皮肤,另一端是扁平的,有半圆形的弧刃,刃部的宽度为 0.4 厘米,也能切开脓包痈肿,其柄呈四棱形,可用手指夹持。显然这是一种用于针刺、切开皮肤的原始针具。
 
1972年,河南新郑县一座春秋战国时期的郑韩故城遗址也出土过砭石。呈针形,长6.3厘米,直径0.7-0.8厘米,一端呈卵圆,可用于按摩皮肤;另一端呈三棱形,可用于放血。在山东日照两城镇龙山文化遗址中,也出土过两枚砭石。其中一枚残长9.1厘米,全针呈圆柱形,两端一呈锥体三棱形,一呈圆锥形。针的中部光滑,大概是长期持摸所致。另一枚残长8.3厘米的镜石,绿色,其体部呈圆柱形,尖端呈三棱形锥体,针长而锐利,针端锋利,惜略残。经有关专家鉴定,证明此类石针只有用于针刺的“砭石”。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石针也逐渐发生着变化。由于磨制石针毕竟难度大,于是骨针、竹针、陶针、金属针相继出现了。
 
先是青铜针,以后逐步过渡到金针、银针等等。各地出土文物中骨针实物不少,山东平阴县朱家桥商周遗址出土的骨针长8厘米,山顶洞人道址中也有骨针,长8.2厘米。
 
这既是缝制衣服的针,又是用于针刺治疗的针具。
 
在各地也有发现陶针。
 
1968年,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针具,有四根金针、五根银针(残)。
 
金针长 6.5-6.9厘米,针体较细,比柄略粗,断面均呈圆形,与《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所记各种针的形制对照相符合。
 
“圆利针者……尖如氂,且圆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
 
“鍉针者……锋如黍粟之锐,主按脉勿陷,以致其气”,反映了当时的制造工艺已有较高水平。
 
针灸可治病,最初仅是一些局部简单病症,如痛疽、胀包等。
 
后来人们还新发现针刺和灸灼的功效,可以在治疗远离扎刺部位的病证。
 
例如,内脏病证、头痛,甚至全身性的病痛。刺激某一部位后,竟奇迹般地痊愈了。
 
经过长期实践,终于导致了经络系统和腧穴的发现。
 
当用针刺在某些特定穴位时,会出现一种特殊的感觉,沿着一定的路线传导,到达某一部位。
 
当有这种感觉出现,治疗的效果常常较好。
 
经过长期实践,加上在人体上观察到包括神经、血管的结构,终于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经络学说。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简称。《灵枢•本脏》称:“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经脉》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虛实,不可不通。”
 
 
德道堂李氏中西医诊所,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石子岭路11号(330天桥)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六 上午8:00-12:00
下午15:00-18:00
周日全天休息
健康热线:15327661297
 
2025-02-21
浏览14
德道堂骨伤
登录后评论
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