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阶段及其前俄狄浦斯期的解释(有点抽象,见谅)镜像重构及其前俄狄浦斯镜像阶段解释过程(修正版):早期镜像形成(因为正常孩子他不可能每天照着镜子,所以对自己“镜像”的认知可能大部分都依赖于外部客体,即:将父母这个外部客体,变成孩子自己“镜像”的一部分,类似于,想象性缝合,因为他不能接触到自己“真实”的镜像嘛,所以只能依靠外部客体来维持自己主体性的认知。但这种认知存在一种永恒的误认。例如说,孩子模仿父母行为的时候,迎来父母的鼓励,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同时承担“镜像”与“他者”的作用,但是通过模仿父母来幻想自己和父母一样是“完整”的,存在一种“误认”)→而在这种“镜像”的构建下,势必会引发“镜像”(理想自我/父母一部分)与现实自我的比较,形成对自己的侵凌性行为,导致镜像认同焦虑,最终引发“镜像崩塌”(因为父母始终比孩子行为上更加完善,所以孩子在模仿的时候,会发现自己行为上的笨拙,加上来自心理层面与父母(镜像)行为的比较,引发了“镜像”(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比较,导致了其对自己的“侵凌性行为”。在不断的追求“镜像认同”的过程中,会渐渐发现“镜像”与现实自我的差距,导致了以“身体完整性”构建的镜像随之崩塌,形成了“镜像崩塌”其过程中也意识到了,父母和自己不一样,因为父母的身体明显比孩子更加“完整”,因镜像崩塌与父母的独立性引发了对主体性的思考。)→引发对个体镜像的思考(例如说我到底是怎么样的?父母是独立的,那我呢?我是父母的附属品?还是,自己?)→引发主体性的焦虑(比如说,父/母经常抱着我,我是父/母抱着我的“样子”么?即,我和父/母是一体的?)→体验个体的主体性(例如当父母放下你的时候,你独自爬在了地上,父母看见了你会爬,并给了你符号语言上的鼓励,如:不愧是我的儿子/女儿,其隐含着身份(家庭中的儿子/女儿)的“认同”,让你体验到了自己主体性的证明)→尝试/证明自己的主体性(比如说抗拒父母对你的接触,来证明,自己和父母不是一体的,的。再抗拒过程中,父母将孩子的独立行为解读为:“‘我女儿/儿子’真独立,这么快就学会了不要父母的帮助了。”其为儿子/女儿锚定了一层“独立性”的身份,进一步证明其主体性。当然如果得到了语言符号上的批评,可能就会抗拒失败,在这个阶段陷入主体性的漩涡。)→证明/尝试成功,个体的主体性趋于稳定,认识到个体的主体性(例如确定了我不是父母的“连体人”)→重构主体镜像,形成成熟的镜像构建,弥补缺失的“镜像”(这一阶段不再像早期镜像构建那么混乱,而是选择用相似于自己象征化事物为自己的镜像构建,例如自己“剩余”的镜像有蝴蝶结等象征化事物,然后父母因为社会的“符号秩序”故而用语言来说明其和孩子的“适配性”,进一步加固了剩余的“镜像认同”,但当时可能并没有明显的性别概念,所以就会选择一种与自己“镜像”相似的客体,来弥补“镜像崩塌”后所造成的主体性缺失的部分。例如可能就会选择母亲作为自己的镜像来开始构建,模仿母亲的行为,来获取“镜像认同”,维持主体的完整性。)→重构镜像在俄狄浦斯(模仿父亲/母亲的行为来获取镜像认同,而父之名的符号暴力的介入,则为镜像再次重构,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