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c小朋友
浅谈日本历史①——“三职推定”问题分析
杨斋延一 锦绘 本能寺烧讨图
自天正元年(公元1573年)以来,织田信长在日本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而他的官位也随之升迁,至公元1577年,信长晋升为右大臣和右近卫大将,品秩也达到了从二位(次年初升为正二位),此时官位除左大臣外已无人可即。次年4月9日,石山本愿寺法王显如让位,第三次信长包围网随着石山战争的结束而正式宣告瓦解。然而信长却在同日辞去了右大臣和右大将的职位,并且直至去世时再未担任公家官职。其原因或许是随着“天下布武”的稳步前进,与其将时间浪费在公卿礼制上,信长更愿意将精力集中于尽早完成统一大业。
至“本能寺之变”发生前,信长统一日本似乎已成定局,朝廷于此时派遣使者表示希望信长能出任官职,并且试探这位天下人会在“太政大臣”、“关白”、“征夷大将军”三职中选择何者?眼下不如在统一之后再做打算,所以信长没有立即做出答复,这就是所谓“三职推任”事件。而信长如果没有死于谋反,他会在这三个日本历史上权利最高的职位中选择哪一个呢?这就是后世争议的“三职推定”问题。今天笔者就借此谈谈这三个职位的异同,以及织田信长可能的选择。
一、太政大臣
根据《大宝律令》,太政大臣位于“二官”中太政官之首,是辅佐天皇总理国政的非常设官职,地位相当于中国古代的“丞相”。此职初设于671年,一开始由皇子担任,760年藤原仲麻吕首次以人臣出任,1167年平清盛首次以武士出任。也就是说,要想担任太政大臣,必须满足以下身份要求:
出身摄五家或清华家 或者 出身平家或源家
信长作为天下大名之一,平日常以平氏后裔自居。根据《养老律令》,太政大臣“如无其人则阙”,太政官至安土时代已形同虚设,1582年6月,太政大臣近卫前久辞职,此职正好阙任,因此信长选择担任此职可以说是合情合理。后世学者也大多赞同这一观点。
二、关白
“关白”本意为“陈述、禀告”,因天皇年幼而代理主持政务称为“摄政”,天皇成年后则改称“关白”,合称“摄政关白”,简称“摄关”(当两职同时存在时,关白实权略高于太政大臣)。初亦由皇族任职,858年时任太政大臣、天皇外戚藤原良房成为第一位人臣摄政,880年摄政继任者藤原基经补任关白。尽管在基经死后曾有短暂的天皇亲政局面(宽平、延喜、天历之治),至967年,历经动乱后摄关政治再度恢复,自此藤原家独揽摄关大权,开启了日本历史上的“摄关时代”。然而随着院政的创立,摄关家权力受到极大制约,并且随着武士势力的崛起,到了安土时代,关白的地位如同太政大臣一样已经变得有名无实。
由于摄关一职一向由藤原家掌握,故其称作“摄关家”。后来藤原氏分成五家(一条家、二条家、九条家、近卫家、鹰司家),关白从五家中选出,即为所谓“摄五家”。如果信长要想担任此职的话,存在两个难点:
①信长是武家出身,不符合血统要求。
②根据惯例,关白需由太政官兼任,而信长已经“两官辞任”,目前并无官职。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也并非没有办法,信长的继任者羽柴秀吉(时任内大臣,此职是令外官,不属于太政官)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通过利诱让当时左大臣的父亲近卫前久收自己为养子,此举既解决了官职问题,也满足了血统条件。然而秀吉成为关白后依旧受人非议,直到天皇赐新姓“丰臣”、升任太政大臣之后才名正言顺。但考虑到信长自视甚高,其更可能会凭借权力跳过这些形式。总的来说,相比于担任太政大臣,担任关白的流程更加繁琐。在实际权力相等的情况下,关白显然不是最佳选择。
三、征夷大将军
养老四年(公元720年),朝廷为征讨盘踞在本州东部的虾夷族首次设立“征夷大将军”一职,此职也随着虾夷的败退而销声匿迹。1184年,木曾义仲为了对抗关东武士首领“镰仓殿”源赖朝自封为“征东大将军”,义仲败亡后,源赖朝不满足于律令制下受朝廷约束的右近卫大将(武官的最高官职),设法受封为“征夷大将军”,开创了“镰仓幕府”。自此,幕府架空了朝廷,实际掌管天下大权,而将军则是这一体制下真正的最高统治者。历经南北朝后,室町幕府成立。至战国时代,天下大名崛起,将军家势力不断衰弱。最终在1573年,第二次信长包围网瓦解后,室町幕府末代将军足利义昭被织田信长流放,室町幕府灭亡。
有一种观点认为,信长难以成为征夷大将军,因为其缺少将军家的源氏血统。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可靠,其主要依据其实是《丰臣秀吉谱》中记载的一段逸话:秀吉曾打算当征夷大将军,于是迎回足利义昭请求其收自己为养子,但被拒绝。且不论此说有捏造之嫌,即使信长不是源氏后裔,想担任将军也未尝不可,镰仓幕府时期就有非源氏出身的摄家将军和皇族将军先例。况且信长军事力量雄厚、同时又不甘受制于朝廷,选择此职也有理有据。那么如果选择此职,信长又会面临哪些问题呢?
其一是朝廷的阻挠。幕府政权独立性大、延续性强,将军职位世袭,朝廷自然不愿意轻易让出权力。(有人可能会有疑问,那为什么朝廷后来会封德川家康为大将军呢?因为时局不同,不能归为一谈。朝廷册封家康,或有削弱大阪丰臣政权的势力的考量。这也印证了朝廷从来不愿受制于人。)不过信长仍可以通过利诱、施压、武力胁迫等方式达成目的。
其二是幕府的弊端。室町幕府在地方管辖方面,地方探题下的守护大名权力大、独立性强,自“应仁之乱”之后,所谓“下克上”风行,地方守护代不断夺权。进入战国时代,幕府已经丧失了对地方大名的管辖能力,最终被大名所灭。从信长对幕府与将军的轻视态度可以看出,信长对幕府体制的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他也不会在亲手终结一个体制后再度投身其中。 由此可知,信长未选择就任征夷大将军,真正的原因在于幕府制度的根本缺陷,权力的不集中使幕府不能高效稳固地统治日本。(熟悉日本幕末历史的读者应该十分清楚这一点。)
再回到开头的问题。笔者认为,织田信长最有可能的选择是在统一日本后就任太政大臣。从信长的性格与其超越时代的先进视野来看,他也极有可能在掌握最高权力后开创一种新的制度。这种制度有可能效仿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重新统一公卿与武士的权力。
然而历史具有偶然性,在混乱的火光与喊杀声中,“天下布武”的梦幻随着一场大火化为灰烬。正如信长喜爱的能剧《敦盛》唱道:
人间五十年,
与天地相较之,
如梦亦似幻。
且一度得生也,
岂有不灭者乎?
- 下载图片
- 复制图片
2025-02-16
浏览404
登录后评论
8
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