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c小朋友
浅谈日本历史②——卑弥呼与神功皇后是否为同一人?
安田靫彦的卑弥呼像
歌川国芳的神功皇后浮世绘
对于日本早期历史的研究,史料的真实性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日本历史上最早的史书是公元712年由稗田阿礼口述、太安万侣编写的《古事记》。然而《古事记》并非严格史料,其中包含大量的神话与诗歌,并且由于当时日本语言文字系统还不够成熟,以致于不易阅读。相比之下,公元720年编撰完成的第一部日本官方国史《日本书纪》更为可靠。众所周知,在古代日本天皇地位被神化,为了抬高日本王室形象,《日本书纪》记载的早期历史不仅包含大量神话,甚至有伪造历史之嫌(例如学界争议的“神武东征”与“阙史八代”),总之也难以尽信。于是,与古代日本来往密切的中国的史料便可作为佐证依据,最典型的就是《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其中记载的有关日本的内容被日本历史学家称为“倭人传”,本文笔者简称为《东夷传》。)对于公元三世纪左右的历史,《东夷传》与《日本书纪》所记载的不甚类似,但亦有相通之处。其中分别都提及了一位女性掌权者,即《东夷传》中的“亲魏倭王”卑弥呼,以及《日本书纪》中日本历史上的第一位摄政神功皇后。关于这段历史,有一种说法一直饱受争议,这就是本文笔者要探讨的“神功皇后与卑弥呼是同一人说”。
在论述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东夷传》与《日本书纪》的记载有何差异。
卑弥呼
《东夷传》中有关日本的内容包括前往邪马台国的路途、当地的风土人情、邪马台国的历史三个方面。根据记载,日本原有百余国,随着战争与吞并,只剩三十余国。其中最大一国名为邪马台国,也是女王卑弥呼的所在地。邪马台国原本是男性执政,后遭遇内乱,一位名叫卑弥呼的女子“事鬼道,能惑众”,被共立为王。她年长未婚,侍婢千人,住所重兵把守,只有一男子(很可能是其王弟)负责递送饮食和传达命令。卑弥呼曾派遣大夫难升米朝见魏明帝,被封为“亲魏倭王”。后来邪马台国与南方未臣服的狗奴国交战,遣使曹魏,曹魏表示支持但未派兵。翌年,卑弥呼去世。因继任男王不服众导致国内互相诛杀,最终立卑弥呼宗女台与(一作“壹与”)为王。
以上就是《东夷传》记载的倭人历史的大致内容。可以看出,当时日本的政体形式相对原始,也并未进入封建社会的阶段。相较于日本史书的记载更加客观,也更符合历史事实。我们再来看看日本官方历史对这一时期的记载。
神功皇后
《日本书纪》记载,第十四代仲哀天皇皇后气长足姬尊(汉风谥号“神功皇后”)“聪明叡智,貌容壮丽”,而且能与神祇交流。公元199年,天皇不顾劝阻征讨盘踞九州南部的熊袭族,最终因不依神意而病逝于筑紫。神功皇后向神谢罪后再次出师,熊袭不战而降。神功皇后随后聚集船只,带着有孕之身,扮成男子样貌,渡海亲征新罗。新罗王畏战投降,高句丽、百济纷纷臣服。凯旋后诞下誉田别皇子,平定皇亲叛乱,并担任皇子的摄政。摄政期间曾两次派兵征讨新罗,且派遣使者向中国朝贡。神功皇后去世于摄政69年(公元269年),享年一百岁。誉田别皇子于次年登基,即为应神天皇。
以上是《日本书纪》第九卷的主要内容,其记载的神功皇后生平主要是征讨熊袭、平定叛乱、远征朝鲜、担任摄政四个事件。
卑弥呼与神功皇后
卑弥呼是日本历史上极具神秘色彩的传奇人物,对其身份的考证一直是热点课题。其关键在于中日两国所记载历史间存在差异,为何大和朝廷之外还会存在一个强大的邪马台国?这显然不合常理。因此诸多学者推断,邪马台与大和就是一个国家。而几乎同一时期出现的两位女性统治者,也可能实为同一人。反之如果邪马台国与大和朝廷是分别独立存在的话,《古事记》、《日本书纪》所载的日本早期历史则恐怕会被颠覆。
下面我们来对比历史细节进行分析。
佐证依据
一、身世
《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记载“其国本亦以男子为王”,而神功皇后之前并无女性执政,与《日本书纪》相符。《后汉书·东夷列传》中说卑弥呼“年长不嫁”,《东夷传》中说其“年已长大,无夫婿”。而仲哀天皇于公元200年驾崩,神功皇后至公元269年去世前一直以皇太后身份把持朝政,与其情况类似。而《东夷传》记载的“唯有男子一人给饮食,传辞出入”,则有可能是在摄政期间与神功皇后共治国事的誉田别皇子。根据考证,卑弥呼生于公元159年,逝于公元247年,享年将近九十岁;神功皇后生于公元170年,逝于公元269年,享年一百岁,二人在世年代与寿命几乎相当。
二、通灵
卑弥呼与神功皇后最大的相似特质就是二者都具有通灵能力。《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卑弥呼被立为王的原因就是其“事鬼神道,能以妖惑众”。巧合的是,《日本书纪》中也极力宣扬神功皇后与神对话的能力,而且这一特质在前后几代天皇时也未曾出现。前文所说仲哀天皇不顺神意驾崩后,神功皇后建立斋宫,亲为神主,令中臣为审神者,与神对话。之后凭借神助,先灭熊袭,再破新罗,一路战无不胜。从《日本书纪》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神功皇后出征时神迹屡屡显露,表明其举顺应天意,以此号令百官将士,莫不信服。与《东夷传》中“事鬼道,能惑众”的记述出奇一致。
三、战争
《东夷传》中说邪马台国“其南有狗奴国,男子为王,其官有狗古智卑狗,不属女王。”而且“倭女王卑弥呼与狗奴国男王卑弥弓呼素不和。”后来两国爆发战争,战局似乎对邪马台国不利,卑弥呼遣使曹魏“诣郡说相攻击状”,而曹魏也不愿出兵援助,只是象征性地令难升米作檄文声讨。至于之后战况究竟如何便无从得知了。如果认定卑弥呼与神功皇后是同一人的话,狗奴国则应该是为神功皇后所灭的熊袭。那么两国交战最终应是邪马台国获胜。
争议问题
一、对魏朝贡
《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中详细记录了邪马台国两次向曹魏朝贡的经过(据考证,第一次公元239年,第二次公元243年)以及曹魏回赐的丰厚礼品,而《日本书纪》中却并无与此相关的记载。不可否认的是,日本后世多不愿承认日本作为中国附属国的地位,比如著名的圣德太子向隋炀帝递交的国书中就自称“日出处天子”和“东天皇”,否认自己藩属国国王的身份,试图提高日本王室的独立地位。江户学者本居宣长更是断言卑弥呼只是熊袭的女酋长,从而否定日本向中国朝贡的历史。因此这段历史或许为《日本书纪》所删去,不能作为合适反对证据。
二、与朝鲜半岛的关系
《三国志》记载辽东太守公孙康威震朝鲜半岛,“右折燕齐,左振扶桑,凌轹沙漠,南面称王。”公元238年卑弥呼曾遣使辽东,然而使者抵达带方郡时燕王公孙渊已被魏国所灭,只好于次年遣使曹魏。并没有明确记载其与朝鲜半岛国家发生过战争。但是,《日本书纪》中却详细地记载了神功皇后三征新罗(据记载,第一次公元199年,第二次公元249年,第三次公元262年),新罗、百济、高句丽三国畏惧向其称臣朝贡的事件。不过考虑到日本在朝鲜半岛5世纪初败于高句丽、6世纪中败于新罗的历史,神功皇后的三次征朝也可能为史书杜撰。
三、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的不符合是争议的重点问题。
神功皇后所属的大和朝廷应当在“五畿七道”中的畿内地区,即今天本州岛中部的京都附近。与之相悖的是,根据《东夷传》中所记录的路线,尽管存在对路程的错误估计,只要方向记载无误,不管怎么推演,邪马台国的所在地也只能在九州岛上。如果认为邪马台国与大和朝廷是独立存在的话,那么说明《日本书纪》记载的历史几乎全是伪造,这显然不太合理。所以我们是否可以认定,《东夷传》中的女王居城是天皇在九州的行宫“筑紫橿日宫”?这样位于邪马台国南部的狗奴国就是九州南部的熊袭族,这样两段历史也能对得上。
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即质疑初代天皇“神武东征”的真实性。如果神武东征是史书虚构的故事,大和民族东迁的历史被提前,而实际发生在神功皇后去世之后,那么一切也都合情合理。
四、神功皇后的真实性
根据《日本书纪》记载,誉田别皇子出生后即被立为皇子,同年神功皇后出任摄政,掌权六十九年后去世,誉田别皇子于次年登基成为应神天皇,在位四十年去世。掐指一算,应神天皇当了70年皇太子、40年天皇,总共活了110岁。这显然不太合理,因此也有江户学者质疑神功皇后是虚构人物。
对于“神功皇后与卑弥呼是否为同一人”问题的研究,历史学界除了通过文献寻找线索,考古学的各种发现会对其结果产生影响。作为一手史料,考古发现也相当有说服力。由于近代以来各种遗迹文物被不断发掘,为各种说法提供佐证,争议也随之愈演愈烈。笔者在这里也难以尽述,只简单说三个事实:
①古代日本与中国和朝鲜半岛交流密切,向中国朝贡的事迹也属实。
②考古文物表明,邪马台国与大和属于同一文化谱系。
③根据近年来的考古发现,邪马台国的实际地理位置趋近指向九州岛。
(关于卑弥呼的身份,还有一种不太可靠的有趣说法供读者参考:
卑弥呼是侍奉太阳神天照大神的巫女。根据天文学计算,公元247年曾发生日食,对应日本神话中天照大神不满素盏鸣尊在高天原的所作所为而赌气躲进天岩户中使世界无光,而卑弥呼则因失去太阳神力而被杀,邪马台国一时陷入动乱。后来日食结束,对应天照大神从天岩户中出来,而卑弥呼宗女台与则继任巫女。)
关于本文探讨的“神功皇后与卑弥呼是否为同一人”的问题,众说纷纭,笔者倾向于是,但证据不足也不敢断言。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研究早期国家历史时不仅要综合参照文献、文物等进行考据,而且要从所在区域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的角度整体分析,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史料,这也是历史研究的基本要求。
- 下载图片
- 复制图片
2025-03-02
浏览528
登录后评论
5
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