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真辑要》(吴非空 述)

  余每莅台北,必与吾辈道友畅论道妙,爰将当日所记缀此,以供同好参证云:

脐下一寸三分,并非丹田,亦非炁穴,与河车道路似不相涉。死守此处,易致诸患: 一曰积气不散,易成痞块; 二曰精关松弛,容易遗漏; 三曰阳气发散,汗泄不止。 以余观之:上至无极,下临无底,始为真正之炁穴也。其精微处,请细参之。

  凡守窍之法,俱不可执著死守,否则皆难免致病。若能若存若亡,勿忘勿助,知而不守,不守而守,轻松自然,行所无事,斯则妙矣!

  坐功境界约略有三: 一者纷纷扰扰, 二者浑浑沦沦, 三者清清朗朗。

  某修士静坐时头部微温,此因"还精补脑"工夫未竟,功成则头部清凉,真气自能降于黄庭。齿宜轻叩,舌宜轻抵,紧则上火,轻则清凉。舌抵上腭齿龈之交,最为相宜。身形不可过俯,亦不可过仰,总以自然为要。

  修士切不可生"希冀心"及"欢喜心",有此二心,轻则功滞,重则著魔。《灵枢》《素问》详论人身穴道功用,修真之士若能通晓,再参黄庭内外二景,则头头是道矣。

  若全不守窍,虽静坐三十载,任督未必能通。然守窍易生执著,执著则致病矣。故运用之妙,存乎其人。气达泥丸时,自然清虚无念,此非人力可强致也。

  静坐之际,惟宜观照,不可调息。昔贤云"调息要调无息息",不调之调,方为真调。宜另辟时辰专修调息,行住坐卧皆可行之。

  印度瑜伽有对镜止念法,虽可收摄心神,然易生"离神"之患,学者慎之。

  或问:"守陈先生所述耻骨穴可止漏否?" 答曰:"守其第二窍恐难奏效。"

  复问:"道门自动工法垂帘观鼻,合十悬掌,神凝自动,或摇或拍,是正是邪?" 答曰:"此亦入门一法。其动非妄,较枯坐反易通任督,且能深透骨髓。然须知真静在神敛,最忌神驰外景。诸般景象皆属外缘,不可着意。"

  夫佛门有丛林供养,道流向无此制。然精诚所至,自有仙缘:或师寻弟子,或天降真传,或福慧双至。但存向道赤心,必不辜负苦志也。
2025-04-24
浏览57
登录后评论
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