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坐实修心得
养生之人首要做到心境淡泊、志向明确。需以精神主导物质需求,切不可让物质欲望奴役精神世界。

身处尘世之中,心神却要超脱于外物之外。将生死之事置之度外,古代圣贤曾言“把自身利益放在后面,反而能保全自身;将自身需求置之度外,反而能领先于人”,这话确实不假。

人的本心与天道本质相通。天道既虚无又光明,当人的心达到极致虚空时,便会拥有灵性,进而与天道的品德相契合。古代哲人说:“道需要亲身践行。”所谓“心斋”,指的就是让内心保持虚空纯粹,不掺杂丝毫杂念。内心保持一片虚空,在“心斋”“坐忘”的状态中,人与自然便能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

“身体忙碌但心神不慌乱”,这是在尘世纷扰中锤炼心性的关键准则。

消除后天形成的识神干扰,让心神处于混沌纯粹的状态,完全顺应自然规律,这样先天元神的奇妙作用就能充分展现,实在神奇!只有虚空是永恒不坏的,而“道”本身就是极致虚空又极具灵性的存在,所以领悟“道”的人,能够实现“与天地同寿,和日月齐光”的境界。

图片

修习“道”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做到不胡思乱想、不存杂念,保持内心清净虚空、闲适安宁,让心神专注照护下丹田,使每一次呼吸都回归本源,这便是日常修习的核心功夫。不过,心神照护下丹田时,应保持似有若无的状态,既不刻意忘记,也不刻意助力;若是过于执着、死守不放,反而容易引发身体不适。

古代哲人说“在尘世中锤炼心性,在山林间涵养气息”,这话十分正确。

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能安然适应,这是修道之人的本色。只要心中存有正念,各种邪祟之气自然会退去。当体内真阳之气开始萌发,身体就会变得强健,精神也会轻快。真阳之气越充盈,体内的阴邪之气就会越少,长此以往,阴邪之气被彻底清除,全身都充满纯阳之气,不仅一定能实现长寿,还能达到神妙变化的境界。古代圣贤说:“无论行走、停留、坐着、躺着,都不能离开‘道’。”“‘道’这种东西,片刻都不能脱离。”

静坐的关键准则有三点:

1. 端正身体:先让全身放松,时间久了,身体自然会保持端正挺拔。


2. 放空内心:达到看似虚空却非空无、非空无却又虚空的境界。

3. 专注意念:正如古训所言“不能生出杂念,也不能让意念分散;杂念滋生会导致心神躁动,意念分散则会使气息虚弱”。

静坐时松开腰带,让身体和心神都处于轻松状态,气息就会自然回归中和状态,并汇聚在小腹之中,这一过程被称为“调息”。

人刻意控制的呼吸,属于后天形成的气息,被称作“假息”;而微弱而持久、如同胎儿在母体内的呼吸,属于先天本有的气息,被称作“真息”。真息出现时,假息就会停止;假息产生时,真息就会隐退。静坐时,要将双眼的神光收敛起来,只微微露出一丝光亮,让目光专注于鼻尖或身前一两尺的地方,就像垂下的帘子一样,所以这一做法被称为“垂帘”。但“垂帘”的核心目的是凝聚心神、收敛气息,眼睛是睁开还是闭上,完全可以顺其自然,不必刻意强求;等到修习功夫达到较深境界,眼睛自然会呈现“垂帘”状态,无需刻意紧闭。

图片

静坐达到心神清净、气息充盈的境界后,头脑清醒的时间会增多,昏沉困倦的时间会减少,不知不觉中就会出现“心神饱满而无需睡眠”的状态。

静坐时,呼吸本应完全顺应自然,但对于初学者来说,为了让他们更快有所收获,“让心神与气息相互依存”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坚持练习一段时间后,就能达到“将心神凝聚于虚空之中,让气息与淡漠相融”的境界,自然而然地进入与天地融为一体的奇妙状态。

真正的“活子时”是这样的:静坐时,身体和心神都处于安逸状态,全身感到柔软酥松,内心空寂宁静,浑然一体,忘记了天地的存在、自身的存在;只觉得身心安定平和,如同春天般温暖舒适。这时便是体内阳气生发的时刻,被称为真正的“活子时”。遇到这种奇妙境界,必须顺其自然,不能产生欢喜的念头;否则,这种境界会消失,修习的功夫也会倒退。

石杏林真人说:“在定境中能见证内丹的形成。”不过“定”有“死定”和“活定”的区别,而道家所说的“定”,指的是“活定”。在“活定”的境界中,身体内部会产生如同“排山倒海”般的力量,无比强大。“定”是精神的内敛凝聚,从定境中出来后,不仅对身体健康没有任何影响,修道的功夫还会有飞速的进步。
2025-09-10
浏览71
登录后评论
评论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