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羽
关于镜像阶段以及俄狄浦斯期男女欲望对象不同的解释
镜像阶段本质上是对自我的认同,而对其自我的认同存在一种永恒的误认,因为其镜像是理想自我形象的开端,而现实自我又和理想自我有着巨大的差距,造成了形象的误认,而人对自我的认识有必须依靠“他者”的符号语言,所以永远无法以自我的视角来认识自己。
而缺失镜像阶段则会缺少对身体的统一的和完整性,不觉得自己的身体是“自己”的,可能表现为行为的“破碎感”,以及对肢体的“异物感”,因为缺少对自我形象的认知,所以不觉得身体是“自己”,也缺失了对“我”的认识,因为缺少了自我的完整的和统一性,他仍无法描述这种感觉是“我”,还是什么,因为觉得这种感觉是外来的,而不是我感到的。 而人天生就有对“镜像”的追求,“狼孩”就是个例子,它实际上是把“狼”的形象认同成了自己的“镜像”,从而模仿狼的行为,也可以说明人类对镜像的天生追求。且镜像与个体是相互的,个体想象构建镜像,镜像反过来构建个体。
如果缺少了“他者”的承认,镜像的形成可能不会很顺利,甚至阻碍可能变得很大
在镜像阶段的理论中,孩子会模仿父母,并将其当作自己“镜像”的一部分,而在自我意识的成长中,孩子会逐渐意识到,父母并不是自己的“镜像”,是独立的“主体”,随着意识到父母并不是自己的“镜像”,也伴随着父母镜像的崩塌,以及对个体主体性都重构。对于父母的照顾行为实则是一种对孩子主体的侵凌性行为,而孩子为了应对这种“融合焦虑”(即,成为父母主体性的一部分,丧失自己主体性都焦虑)的恐惧,会做出一系列的抗拒行为,来维持自己的主体性,而如果在此阶段“抗拒”,失败,即,父母对个体主体性的侵入,孩子无法用合理的手段证明自己是“独立的个体”,则会引发孩子与父母主体性的“融合”,其表现为,对父母的强制性依赖,感受到与父母分离的极度焦虑等。
而在镜像阶段的理论中,孩子对“父母镜像崩塌”后的选择大多是对“镜像的重构”(至于另一个选择可能就是镜像的永久崩塌,所引发的主体性的丧失),而对于“镜像的重构”,则会引发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女孩模仿母亲的行为,男孩模仿父亲的行为,只也意味着孩子对于“重构的镜像”并未彻底摒弃父母的一部分,而是对于父亲与母亲对比自己更相似一方的“重构选择”,也就是以父母哪一方更相似自己,以此特征来重构自己的一部分“镜像”,以此引发的对于“镜像”的模仿,比如说模仿母亲的行为对父亲接触,或模仿父亲的行为于母亲的接触,而因此展开的“依恋关系”,不过是“镜像重构后选择”的附属品罢了。
上述论断为解释俄狄浦斯男女欲望对象的不同提供了一个镜像阶段的新视角(不知道前人有没有对此视角做出类似的解答..)
- 下载图片
- 复制图片
2025-05-07
浏览670
🤩理论讨论
登录后评论
14
4
1